2004年我省商品市场运行情况及
2005年发展趋势和对策
2004年,我省商品市场运行呈现繁荣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252.6亿元,同比增长12.8%;生产资料市场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衔接产需的作用日益增强。
一、2004年全省商品市场运行主要特点
(一)消费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增幅呈快速上升态势
1、节假日效应拉动需求明显增加。据调度,2004年春节7天全省九城市40户大型零售商场、超市、专卖店及餐饮企业,销售同比增长17.3%;“五一”7天,全省38户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70%以上,日销售额比平时均高出2至3倍;“十一”7天,全省22户企业商品销售额实现2.16亿元,同比增长15.8%。
2、农村市场销售增速加快。2004年,国家各项支持农村政策落实到位,我省农业增产增收,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农村消费增速加快。全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76.3亿元,同比增长9.6%,高于上年3.3个百分点。
3、批零贸易业仍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导行业,限额以上企业发展呈高速增长势头。2004年,全省批零贸易业稳中活跃,销售持续增长。全年批零贸易业零售额实现1065亿元, 同比增长11.9%,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85%。在批零贸易业中,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销售实现239 亿元,同比增长21.6%,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8.8个百分点,呈持续高速增长。
4、餐饮市场出现补偿性、反弹性增长。受2003年“非典”及“五一”节取消长假影响,2004年全省餐饮业营业收入出现补偿性增长,全年实现182.6亿元,同比增长19.3%,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6.5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餐饮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高达73.8%。
5、会展经济继续成为带动消费快速增长的亮点。2004年,全省各种形式的会展不断,会展业成为带动消费快速增长的亮点。仅据长春市会展办统计,2004年长春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95项,展会直接收入6亿元,带动相关经济收入62亿元。
(二)城市市场拉动消费作用增强,购买力向大中城市集聚的现象凸现
1、城市市场增速仍快于农村市场。2004年,我省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976.3亿元,同比增长13.8%,高于全省零售额增幅1个百分点;农村实现276.3亿元,同比增长9.6%。城市市场增速快于农村市场增速4.2个百分点。
2、城市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4年,全省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77.9%,农村市场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22.1%。城市市场所占份额与上年同期比提高了0.6个百分点,对消费品市场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
3、大中城市购买力增强。2004年全省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633元,比上年增加456.74元。从各地看,长春、吉林两地零售额占全省零售总额比重62.3%,其他7个地区仅占37.7%的市场份额。
(三)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了各类商品销售全面增长
我省城市居民消费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已由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2004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与上年持平。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无线通讯、建筑及装饰材料、家俱等商品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2004年,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文体用品、通讯器材、儿童玩具、建筑及装潢材料、家俱、肉禽蛋、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金银饰品类商品销售同比分别增长2.6倍、1.2倍、1.3倍、53.8%、21.7%、51.4%、28%和25%。与上年相比,全省汽油消费量增长0.3%;柴油消费量增长25.8%;医药销售收入增长17.7%;建材销售收入增长31%。
(四)居民消费价格整体上涨,生产资料价格水平继续攀升
2004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扬,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1%。从构成看,食品及居住类价格的快速上涨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价格上涨幅度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1个和3.4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也继续攀升,2004年全省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9%。
二、2005年全省商品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2005年,预计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00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将略低于上年。
(一)有利因素
1、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利于消费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5年工作重点之一是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控制固定资产总规模,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省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2005年是实现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第一步目标的关键一年,要突出加快发展,由“快走”变成“快跑”,抓好战略机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争先进位,富民强省,这是我省消费快速增长的政策基础。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将刺激农村消费需求扩大。2004年,预计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8%。随着2005年我省解决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措施的落实,将推动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新增收入将刺激农民即期消费的增加。农村市场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将会初显端倪。
3、城乡消费结构升级将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核心内容。2005年,住房、汽车、家电等商品作为城市消费的主要对象,对整个消费市场拉动作用将有所增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继续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农村消费将成为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亮点。
4、消费政策的趋好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有利于需求扩张。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信贷消费观念的逐步接受,刷卡消费、电子商务等消费方式以及社会保障范围的继续扩大,都将支持消费进一步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低收入阶层在扩大就业、提高低保水平、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出台了操作性较强的分配政策,将助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促进潜在消费能力释放出来。
5、零售业的全面开放,竞争加剧,将给消费品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WTO的承诺,2005年是我国零售业市场对外全面开放的第一年。内外资企业市场竞争加剧,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将接踵进入,新的经销方式和手段必然给消费者带来价格更低廉、品质更优良的商品,消费者受益增大,将进一步扩大消费
6、加大投资力度,将增强商品市场发展后劲。2005年我省将围绕加快推进“十五”百项工程,五大产业基地以及振兴老工业基地等项目建设,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新增500亿元。据测算,每投资100元将有40元转为消费,投资规模的扩大将对消费需求的增加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二)不利因素
1、持续负利率使居民消费更加慎重。据有关部门对全国50个城镇居民消费愿望问卷调查,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愿意“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的居民人数仅占32.3%,较去年同期低0.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愿望的下降,将导致消费减少。
2、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加剧,对消费结构升级增长带来不利影响。油价上涨使汽车使用成本越来越高,据调查表明,油耗已成为左右人们购车的重要影响因素。油价持续看涨将延缓一部分人的汽车消费。随着水、电价格上调措施将陆续出台,不利于用水、用电较多的相关消费品扩销。
3、投资不足将制约消费品市场良好运行。2004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振兴老工业基地情况下同比只增长19.7%,低于全国5.3个百分点,而且投资总额只占全国的1.67%,低于我省GDP占全国的份额。由于投资不足,对消费品市场良好运行的滞后效应将在2005年逐渐显现。
(三)趋势预测
从供求趋势看,2005年全省消费品市场仍将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商品,但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仍大于供求基本平衡商品的比重。
从消费结构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将不断升级换代,固定大宗支出、较高层次的消费支出和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将超过日常基本消费支出。
从商品热点看,2005年,餐饮消费将继续成为拉动我省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信息通讯消费持续旺销。一些高科技产品,如网络消费、通讯数码产品等市场销售将有大的增长,体现在城市消费以更新换代为主,农村消费群体将逐渐扩大。旅游、休闲、文化教育消费市场将日趋红火。随着我省对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业、新药产业化、冶金工业、机械制造业、纺织工业、建材工业等技术改造步伐的加大,食品、医药、建材、纺织销售都将保持较大增长;住房消费也将成为我省城乡居民消费的热点;汽车消费需求将以平缓回升为主。
三、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市场良性发展的对策
2005年,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品市场良性发展,应在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居民预期消费能力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
1、推进流通现代化,拓宽消费空间。以建设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和新兴业态为目标,加强城市零售商业功能开发,优化创新多种业态建设,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零售业态结构,提升现代化服务功能,推动传统零售业向现代零售业的转变和升级。同时加快培育农村市场,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触角,建立连接城乡市场的分销网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消费水平提升提供支持。
2、培育和扩大新兴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以扩大汽车、住房、电子通讯和中西药品消费领域为重点,挖掘市场营销潜力;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电子通讯和服务消费发展,提升消费水平。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消费。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发展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向一些适合现代消费的产品生产转移,重视扶持汽车、房地产、医药、纺织、通信及餐饮服务业发展,寻求新的消费增长点,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三产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以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消费需求的提高。
4、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热点。根据国内市场国际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积极调整工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重要商品进出口的调控和引导,着力提高粮食、食用油、肉禽蛋、能源等拉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改善供给结构,稳定物价,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热点,不断拓宽服务消费的空间和领域,扩大服务消费品种和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5、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坚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节日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信贷消费政策,扩大信贷消费的规模和领域,引导和拉动消费需求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