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我市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补齐县域商业短板,增强县域商业品流通能力,按照“固强补弱”的原则,我市通过六项工作,精心谋划,多措并举,高质量完成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项目。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统筹谋划
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商务厅等17部门《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和《吉林省2022年度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项目资金使用方案》,成立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商务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副组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司法局、审计局、发展和改革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为成员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各局一把手靠前指挥,主动顺应县域消费需求多元化、分层化的趋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完善县域商业体系构成要素。要坚持效率为先,进一步健全网络体系,加快打通流通堵点,着力提升商品流通水平,全力提速项目谋划落地。
二、全面摸底调研,梯次精准定位
前期以实地走访和调度乡镇街上报两种方式开展调研,了解掌握辖区内商贸业基本情况,针对县域商业网点、农村物流、农产品上行等方面全面摸排。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对全市18个乡镇经济条件、人口规模、商业需求进行细致摸排,同时以县城商贸业为中心辐射到乡镇,乡镇商贸业再梯次承接精准定位。关注乡镇、农村实际需求,鼓励和发展新消费服务能力,建立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底数清单。以底数清单作为项目谋划起点,政府、企业共同协商,撬动社会资本,发挥项目改造最大效能。同时关注乡镇农产品上行能力,调度各乡镇农产品提供能力,着力增强农产品上行弱环,以各乡镇为中心共同研讨谋划,以最大范围服务群众为出发点,补齐县域商业短板。根据文件要求,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谋划了3个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项目,其中包括改造1处县级物流配送中心、改造5处乡镇集贸市场和购买数据赋能服务等项目。
三、全力推进项目,补齐县域短板
(一)改善市场环境,增强公益属性
加大农村传统商业网点改造力度,培育市场主体的新模式和新业态,着力构建符合实际、满足需求、合理高效的县域商业体系。指导乡镇市场预留公益性摊位提高市场公益属性,增加政府整体调控能力,提高全市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服务能力。
1、磐石市明城镇集贸市场改造项目
该集贸市场始建于2018年,占地面积1716平方米,建筑面积572平方米,固定摊位27个。市场为棚式结构,在防水、用电方面功能不完善,急需改善提升。经过多次调研,详细研究项目可行性,在项目改造完成后,免费提供公益性摊位销售农产品。项目改造以厅棚改造、立柱、钢梁、照明设备、水、电改造为主,改造后市场整体安全能力提升,卫生环境改善,增加商品服务质量,给当地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交易环境。
2、磐石市红旗岭镇集贸市场改造项目
该市场始建于2006年,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50平方米,固定摊位108个,是全镇唯一的封闭式集贸市场。但由于企业资金有限多年未进行改造,存在设备老化、棚顶漏水、墙皮脱落等情况。经过多次沟通和研讨,将部分摊位作为公益性摊位提供给政府免费使用对市场进行改造,改造以棚顶加固、墙体地面维修、用电改造、排水排污升级、增加消防设施等为主,改善交易环境,改造后极大提升农贸市场服务水平、维护群众食品安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3、磐石市烟筒山镇集贸市场改造项目
该市场位于烟筒山主要商业体周边,可容纳30-40个流动摊位,该摊位常年免费提供附近居民。经过多次沟通,确定对市场路面及排水进行改造,改造后新设立1个公益性农产品销售区,增设5-10个销售摊位无偿提供给销售农产品的脱贫户、低保户。
4、磐石市石嘴镇农贸市场改造项目
该市场始建于2013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固定摊位20个。该镇因人员流动量大,对农副产品市场需求量较大,市场规模不足支撑现有需求,需要进行改造。经过多次沟通研讨,确定对市场棚顶、地面、电路等进行改造,新增销售鱼池1个,购置货架190米。改造后可规范市场经营管理并提供免费摊位供当地脱贫户销售农产品。
5、磐石市吉昌镇集贸市场改造项目
该市场始建于2004年,占地面积238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其中:交易大厅1944平方米,固定摊位87个。因经营时间长,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已无法满足当地群众高质量消费需求。经过多次沟通研讨,确定对该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具体包括:地面改造、排水改造、外墙保温等,更换门、窗,增设摄像头20个。项目改造完成后,可以完善市场功能,给当地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商贸消费环境,满足群众多层次消费需求。
(二)完善物流体系,增强辐射能力
全市共有物流分拣中心一家,引导企业按照“N+1”模式对“三通一达”、极兔快递5家物流公司进行合并成立新公司,配送能力达到日均5.5万件快递。通过“N+1”运营模式,极大提高我市物流配送能力,降低物流配送成本。通过调研,详细了解村级物流配送能力和农产品上行能力,指导企业加紧谋划补齐村级物流空白,与中国邮政合作快递进村项目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基本实现快递村村通、乡镇村全覆盖,有效解决畅通供应链下沉和农产品上行双向流通网络问题。县级物流配送中心项目择优确定企业进行项目实施。物流配送中心项目以增设硬件和软件升级,包括各类货架、叉车、皮带运输机、包装机等设备,整合物流平台建立仓储物流管理系统实行标准化仓储。通过项目改造,进一步提升我市物流中心辐射全市能力,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加快分拣、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三)增强数据支撑,赋能商务体系
数据赋能项目以公开招标形式择优确定企业进行项目实施。根据我市商贸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作需求清单,要求实施项目企业能够提供县域商业数据支撑服务,全面捕捉全域商业数据,动态跟踪县、乡、村三级地域零售、产业、电商、物流、服务、农产品流通等网点网络建设,企业要求为高质量提供大数据监测统计服务或县域商业数据赋能服务的法人企业。通过数据赋能项目的实施,力促全面掌握高质量数据,为政府统筹全市商品、农产品流通、物流服务能力制定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四、全面信息公开,部门联动监管
一是设置信息公开专栏。为保障项目实施公平、公正、公开,我市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立了“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公开专栏,对项目改造全流程进行信息公开,公示项目进度、项目成效等,做到应公开尽公开,确保项目透明可监督、可追溯。
二是利用“五化”工作法对项目进行实时跟进。制作项目进度时间表,明确各项目时间节点和项目进度要求,紧排项目工期,保障各项目按照指定时间节点完成。建立健全项目建设改造档案,组织各项目承办企业完善项目全过程的档案材料,按照文件要求及时推进项目资金拨付,避免项目资金滞留。
三是建立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共同研讨项目整体实施情况和竣工验收模式,做到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全流程监管,项目实施无盲区。整体项目竣工后,将组织联合小组聘请第三方机构或专家根据相关要求对项目进行整体验收,确保资金使用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