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李锦斌副省长在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上的讲话
2006年-07月-06日 00:00:00   文章来源:
        这次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是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部署和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议精神,总结推广磐石等地开拓和建设农村市场的经验,研究部署并启动今年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试点工作,探索开拓农村市场的新经验、新途径

  到2005年底,我省有10户试点企业在试点县建设完成6个县级商品配送中心、26个商品配送站和1715个农家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给农村市场建设带来了新的变化。一是改善了农村整体消费环境和消费质量。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净化了流通渠道,优化了消费环境,有利于维护农村消费安全,使农民购物“不方便、不满意、不安全”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二是改造了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村过去“大件商品进城里,日用百货赶大集,油盐酱醋靠个体”的落后消费方式,较好地克服农村商业网点小而分散的弱点,降低了流通费用和商品价格,给农民带来了更多实惠,也增强了经营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增加了对农村流通网络设施建设的投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的惠商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各类流通企业向农村市场加大投入的信心。

  一年多来,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实践中,全省各县(市)因地制宜,因企施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这些做法,既是前一段工作的总结,也是下步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思路是: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商农互动;部门综合协调,实施以城带乡;企业高点站位,科学发展布局;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现代流通网络。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到位”:即政策扶到位、企业伸到位、市场布到位、信息传到位。这些创造性的工作和具有特色的建设实践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和借鉴。

  第一,政府实行配套政策扶持,是加快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有力杠杆。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必须将市场化手段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扶持结合起来。各试点市县从当地实际出发,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提供了含金量较高、稳定性较强的扶持政策。省商务厅要注意对各地扶持政策认真进行收集、整理,总结形成一套全省性的优惠政策,为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第二,鼓励扶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向县市(乡镇)延伸配送,是推动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从我省情况看,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培育市场主体和建立市场运行机制,亮点是培育适合农村实际的多元市场主体,以物流带动产业发展和投资导向。发挥城市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城市流通企业特别是大的龙头企业向县市(乡镇)延伸,这是实现城乡市场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情况也证明,凡是搞得好的县(市),都有实力强的龙头流通企业作支撑。

  第三,引导各类流通企业适度超前布点,是当前规划布局的重要策略选择。省内各地把农村商业布局规划特别是把市场工程三年规划与流通企业网点设置规划结合起来,把新建、改造、扩建、收编、租赁各种有效方式结合起来,把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把市场主体和客体结合起来,把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合起来,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坚持统筹考虑、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引导各类流通企业向农村市场适时、适量布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四,把农村商业信息网建设与市场工程实施有机结合,是农家店改进功能、“一网多用”的有益尝试。磐石市将“黑土地”信息连锁互动网有效嫁接到100个农家店上,既为全市农民提供了农产品供求信息,又提供了农村科学种养殖技术、农产品价格走势以及有关涉农政策等信息服务,为提升“万村千乡市场”网点功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年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取得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的好效果。但是,从市场工程试点工作情况看,一些地方的机遇意识还不够强、协调力度还不够大,试点县(市)之间工作进展差距也较大;个别农家店建设质量不高,配送环节相对薄弱;各地配套支持政策研究落实得还不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科学分析形势,正确把握农村市场工程建设面临的重要机遇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加强农村市场开拓与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一)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农村巨大的消费潜能逐步开始释放。中央采取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3.99元,比上年增加263.60元,增长8.8%。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5%,比2000年降低1.9个百分点。按照国际连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收入达到500美元是连锁业启动的临界点。我省一些县市(乡镇)人均收入已经接近或突破了这个临界点,为我省农村现代流通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农村消费方式面临着转型升级。当前农村生活资料市场有的商品质量低劣,农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隐患较多;生产资料市场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等坑农害农事件还时有发生。据商务部调查,75%的农民都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随着温饱型生活向全面小康生活的转变,农村消费也已经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安全型转变。广大农民购买真货的愿望十分强烈,热切期待现代流通方式下乡进村,为农村现代流通业发展奠定了市场需求基础。

  (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对于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发掘农村消费潜力,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等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做过重要指示。国务院和省政府分别制定了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为城乡流通业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支持政策。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国家和省里都制定了详细的扶持政策,为农村现代流通业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四)国内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为扩大农村消费带来了新的契机。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买方市场格局相对稳定,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日益显现,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开拓农村市场,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农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市场竞争的加剧,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市场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开始从城市走出,向县市(乡镇)布网建店,为农村现代流通业发展奠定了企业主体基础。

  三、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各项重点工作

  我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三年规划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扩大试点,分类建设,做强骨干,完善网络。在2005年建设的基础上,2006年根据国家扩大试点县(市)比率的要求,试点县(市)比例增加到70%,新增17个试点县(市),使试点县(市)总数达到29个;经国家核定,新增27户商贸流通企业作为试点企业,使试点企业总数达到37户;争取改造建设一批县级配送中心和乡镇配送站;建成标准农家店4000户。2007年力争在全省培育出41个县级配送中心,力争建设8000家乡级和村级农家店,初步形成以城市商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多元化、连锁化、城乡互动发展的农村流通网络。具体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农家店配送中心和“代配店”建设。完善连锁配送中心是农家店建设的关键,也是当前“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薄弱环节。对已建成的配送中心和农家店,要进一步推进连锁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和经营标准化,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核算、统一配送,进一步提高配送比率。对拟建连锁店要高起点、严要求,提高试点企业现代经营水平。要探索在县(市)或乡镇建立物流配送节点,建立健全日用消费品下乡、农资产品进村和农产品外销的双向经营网络,发挥集约和规模效应。各项扶持政策要向配送中心和“代配店”建设倾斜。

  (二)积极吸引大型流通企业参与农家店建设。目前参与市场工程建设的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要逐步引导大中型流通企业参与市场工程建设。各地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城市大中型连锁流通企业发挥龙头带动功能,向县城、中心集镇延伸网点、下乡建店。有能力的城市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加盟、并购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优化网络空间布局。原有流通企业要依托大型龙头企业的资金和品牌优势,发展自主品牌的连锁企业。要注意打破地域、行业界限,引进区外、省外各类大型商贸企业参与整合农村流通网络,健全农村市场流通载体。

  (三)继续加强和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帮助农民利用信息手段发家致富,商务部启动了“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也叫“信福工程”。主要通过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点等形式,向农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各地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开拓农村市场服务。一方面要引导试点企业加快内部配送中心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吉林地区已经参与“黑土地”信息连锁互动网建设的企业,要搞好与“信福工程”的有效对接,提升服务平台;其他地区的试点县(市)和试点企业,要结合当地产品、资源、市场优势,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与“信福工程”结合起来,扩大连接农家店的数量,丰富农村供求信息传递内容,搞好网络技术培训和农家店店长培训,不断提高农村网络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水平。

  (四)积极搞好农村市场的双向拓展。要在搞好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同时,积极扩大农产品外销,增强农村市场的双向开拓功能。商务部从2006年起启动了“双百市场工程”,对全国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计划用3年时间,推动全国20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改造升级。我省共有各类农产品市场85处,其中交易额上亿元的有40处。今年要争取一批大型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进入国家扶持行列。另外,全省还要确定一批专业批发市场进行重点扶持,促进农产品市场的扩容升级。要建设农产品销地批发市场,构筑农产品进城的基础平台;要支持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加工配送业务,逐步实现农产品的品牌经营;要改革农产品零售方式,大力发展食品超市、生鲜超市;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培育农村市场流通主体,提高农村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农产品出口。

  四、加强组织领导,务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一项变革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改革工程,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更是一项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系统建设工程。各级政府对此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国家确定的组织体制要求,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要情系农民,心系农业,根系农村,扎实有效地实施市场工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破解“三农”问题的使命感,坚持不懈地推进各项工作。各地要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加大扶持力度,全力促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要结合当地整体经济条件和购买力状况,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壮大商业流通实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切实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统筹规划,实现空间合理布局,切实把农村新型流通网络建设规划、“十一五”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以及村屯改造建设结合起来,发挥规划的引导功能,不断健全和完善县级及县以下农村市场网络。

  各级涉农部门要积极配合,制定出台并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扶持政策。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自愿为原则、以政策为推动。从今年起,在市场工程实施中,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省份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省里也将要出台相关的市场工程建设财政配套政策,各地在争取国家和省里政策的同时,也要出台本地的配套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在农家店连锁、统一纳税、省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扩大农家店经营范围、支持“一网多用”等方面,研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同时加大农村市场整治力度,切实维护农村市场流通秩序,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各级商务部门要把握市场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要把好试点企业入门关,注重质量,真正将那些有条件、有实力的流通企业纳入进来;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把农民的满意度,把改造农家店的质量、数量作为考核标准,严防经营风险和骗取国家补贴资金的行为,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决不能砸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牌子;三是强化项目验收和复查机制,各地商务部门在组织项目验收时,要严格按照程序及标准进行,对验收合格的达标农家店,要进一步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确保市场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字体显示: [打 印]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吉林省商务厅主办 联系电话:0431-85677437 | 网站地图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3855号 邮编:130021
吉ICP备19002885号
网站标识码:2200000050

吉公网安备 22000002000032号